《宜蘭‧宜蘭》復興路炸醬麵-宜蘭三大炸醬麵吃不膩 鹹甜唰嘴超帶勁

繼上次介紹過舊城區文昌路上的「文昌炸醬麵」後,這次我們來到復興路上,白底紅字明晃晃寫著三個大字「炸醬麵」的「復興路炸醬麵」,是許多在地人一個禮拜要吃兩三次的經典小食,每次經過店門口總是大排長龍,還好今天挑個平日打烊前時段造訪,才可以快速吃到美味可口的招牌「雙醬麵」。
「陌生人,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生活。在此享樂乃至善之事。」


繼上次介紹過舊城區文昌路上的「文昌炸醬麵」後,這次我們來到復興路上,白底紅字明晃晃寫著三個大字「炸醬麵」的「復興路炸醬麵」,是許多在地人一個禮拜要吃兩三次的經典小食,每次經過店門口總是大排長龍,還好今天挑個平日打烊前時段造訪,才可以快速吃到美味可口的招牌「雙醬麵」。

「正雄小吃部」的招牌旁特地括上「阿皃」兩字,那是第一代創辦人陳正雄老闆的暱稱,早年做生意沒有品牌概念,熟客們邊吃邊喊著老闆外號,久而久之便成了店家代名詞,這間創立於民國38年的老店,以米粉炒與黑白切馳名,尤其那獨門調味的黑白切,更是征服無數老饕味蕾,其中煙燻三層肉特別讓我魂牽夢縈:肥瘦分明、層次漂亮,伴隨淡淡煙燻香氣,一口下去滋味雋永悠長。

「北門綠豆沙牛乳大王」堪稱觀光客的夢魘,好不容易千里迢迢鑽過雪隧,來到宜蘭市內只有雙向道的中山路上,繞到天荒地老終於把車停妥,只想喝杯傳說中的綠豆沙牛乳或木瓜牛乳解渴—結果登愣!不是店門緊閉,就是人龍綿延到懷疑人生,撲空與排隊,永遠是這家店給你的二選一,究竟是什麼樣的傳奇,讓人甘願一再挑戰呢?

宜蘭市的信仰核心——昭應宮,以海洋女神媽祖為主祀,自清領時代起便是地方的精神重鎮,從這座廟口起家的「宜蘭廟口紅糟魷魚」,以紅糟醃漬入味後再油炸,外酥內嫩、香氣撲鼻,再搭上一碗樸實卻恰到好處的香菇粥,這對經典組合已飄香六十載,成為在地人記憶裡最誘人的廟口滋味。

何謂「最好吃」的小籠包?有人推崇夜市老攤、有人偏愛巷弄小館,無論在台灣哪座鄉鎮,都有屬於自己的白月光,在宜蘭,這個答案就是泰山路上的「正好鮮肉小籠包」,縱使分店開枝散葉,但這間位於三角窗的簡陋本店始終人潮洶湧,好吃的秘訣只有兩句話:現擀現炊,蔥香多汁,對老饕來說可一點不輸鼎泰豐。

幾年前宜蘭美食名店「阿娘給的蒜味肉羹」從舊城北路搬到泰山路上,開了間透天嶄新旗艦店,經過一段適應期後生意火熱依舊,過沒多久對面開了間「双喜冰果室」,賣起現打果汁飲料,一般店家可能覺得這是蹭人流蹭熱度,但美食名店不這麼覺得,反倒主動打廣告呼籲客人到對面買果汁、給人家機會,讓這杯鮮打高品質果汁有機會一起成長,共享利益的果實。

多雨的宜蘭以米粉羹、肉羹聞名,對觀光客來說最具知名度的,非宜蘭市泰山路上「阿娘給的蒜味肉羹」莫屬,從店名就能感受到,這間傳承自母親手藝肉羹店的飲水思源,其實除了別具特色加了不少大蒜的招牌蒜味肉羹外,也隱含標榜「正宗」的意味。

「十六崁瓜仔雞麵」是宜蘭舊城區相當有名的小吃,以醃瓜仔熬出的清甜雞湯為底,湯頭帶著淡淡醃瓜香氣,是許多在地人從小吃到大的懷舊滋味,這幾年原本隱身中山路亭仔腳的老味道,如今搬到城外泰山路上,全新店面明亮寬敞,也更名為「老店瓜仔雞麵」,不變的是那份手工細火慢燉的純樸美味。

而說到宜蘭最有名的「櫻桃鴨」餐廳,非屬位於宜蘭市中心「蘭城晶英酒店」的「紅樓中餐廳」,以宜蘭在地有名的「櫻桃霸王鴨」演繹「一鴨五吃」的多樣料理,這場味覺旅行就像宜蘭的好山好水般,厚實溫潤、多樣精采,教人吃過難以忘懷,是許多老饕造訪宜蘭指名必吃的美食。

漁港邊鏽跡斑斑的巷弄,這裡的時間永遠停滯在夏日午後,小小間的灰色水泥粉光門面,低調中卻透出一股氣質,這裡是「午鯖」,南方澳新開沒幾年的海鮮食堂,與隔壁有名的南方澳消暑甜點「魚淇淋」「Natural天然手作」同個老闆老闆娘,提供一道道南方澳當地最「有青」(台語:新鮮)的漁港小料理,既在地又有品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