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竹‧北埔》Bebu春嬌粄條-傳承自客家媽媽的好手藝造就北埔最美&最強小吃!

客家人對土地的情懷之深,促使大城市的年輕人返鄉創業,幫助家鄉走上更好的路,北埔小鎮「Bebu春嬌粄條」是一間傳承自母親手藝的家鄉食堂,清水模風格餐廳靚膩膩,賣的是粄條、鹹菜飯、鹹豬肉等客家庄家常菜,不僅僅是美食,更是客家媽媽七十多年來的手路。
「陌生人,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生活。在此享樂乃至善之事。」
客家人對土地的情懷之深,促使大城市的年輕人返鄉創業,幫助家鄉走上更好的路,北埔小鎮「Bebu春嬌粄條」是一間傳承自母親手藝的家鄉食堂,清水模風格餐廳靚膩膩,賣的是粄條、鹹菜飯、鹹豬肉等客家庄家常菜,不僅僅是美食,更是客家媽媽七十多年來的手路。
1931年創業的「柳家肉燥飯」飄香至今近百年,在城隍爺庇佑下傳承三代,簡單雋永的一碗香噴噴肉燥飯,獨門撒上提香的黑胡椒粒,再配上轉味酸菜,獨一無二難以取代,不僅是廟前美食街最主要的扛霸子,更是許多新竹人從小吃到老的記憶美食。
新竹發展最古久的都城隍廟前老城區,有許多我甘願舟車勞頓特地南下來吃的在地美食:廟口鴨香飯、鴨肉許許二姐、維縈家鄉碳烤雞排、柳家肉燥飯......等等,樣樣好吃到不行~而且各有特色,吃也吃不膩,今年參加新竹最大盛事-竹塹中元祭時,我又在火車站附近,發現了一家隱藏美食「月桃拌麵」。
在大溪,這樣的百年油飯就是開在老街裡的游記油飯,在還是前清同治元年的西元1862年,第一代就已經挑著扁擔,在當時因集散木材、樟腦而商家雲集的大溪沿街叫賣,鹹香軟糯油飯飄香四代,是多少在地人嫁娶彌月的滋味,直到2017年本來差一點嘎然而止,還好在後代承接衣缽的意願下,重新開門營業,繼續為大溪鄉親服務。
有次路過士林夜市路口,一家大排長龍碳烤雞排店吸引我目光,瞥過竟是來自新竹的維縈家鄉碳烤雞排,當時不以為然,趁人少時買了一份,沒想到這口味度竟讓我遙想兒時的飛來發碳烤雞排!好吃的碳烤雞排非常難找,而這就是我印象中的味蕾記憶,追本溯源到維縈新竹本店,之後只要每到新竹廟口,我總會來一份碳烤雞排做結,回味那回不去的從前。
打開google地圖搜尋「鴨肉許」,很多人應該有跟我一樣的疑惑,怎麼跳出三家地點不同的店面,鴨肉許難道有分店嗎?「鴨肉許」許文河逝世後,擁有的三間店面:中正路、北門街與西大路,分別交給三個女兒掌勺;大女兒許美惠繼承中正總店、二女兒許秀玲繼承北門店,三女兒許秀寶繼承西大店。「姊妹爬山、各自努力」,三家都是正宗鴨肉許老店,各有支持者,但位於新竹城隍廟口、二姐許秀玲的「鴨肉許。許二姐」,說是生意最好、最受在地人與觀光客歡迎的,應該沒什麼異議。
在地信仰中心、建廟近300年的新竹都城隍廟口,擁有多家經營許久的美食老字號,口味、手藝就算放眼全台都是一流,我剛接觸新竹這座城市,就是從廟口小吃認識起,那時就對「美食沙漠」這個名號不解:明明有那麼多優秀小吃呀!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、甚至為了它我甘願特地坐火車來新竹,只為吃上一碗的,就是這間廟口鴨香飯。
清光緒年間,清政府設立磺腦專賣局開發台灣天然資源,靠內陸的大溪頓時成為茶、樟腦、木材等貨物集散地,船舶可從淡水、大稻埕、艋舺一路航駛至此,千帆林立、商家雲集,是大溪河運的黃金年代,而就如其他商港重鎮,有碼頭就有工人,就有針對工人呷粗飽的庶民美食,簡單方便食用又能快速補充體力,大溪老街裡專賣糯米腸的阿嬤小吃店就是。
1970年代,陳國榮夫婦在大廟旁做起鴨肉生意,甘醇香甜的美食勾起參拜香客食慾,進香完到這來一碗熱氣氤氳鴨肉湯麵,成為到大廟拜拜的完整行程,不少桃園人兒時回憶都少不了這個懷念的味道,這就是而今名聞遐邇的桃園老字號-鴨肉榮。
這小小紅磚厝依舊在,升起了紅燈籠、做起伺候饕客腹肚的油湯生意,台語「摸油湯」就是指在廚房煮飯摸油摸湯的意思,這個貼切又古意的名字因此而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