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台中‧豐原》廟東川代菱角酥-小巧唰嘴菱角酥 超高人氣老字號
這樣的古早味點心,如宜蘭金黃酥香的「嘟好燒」,或豐原廟東最有名的「菱角酥」,其實豐原不產菱角,會變成代表小吃肇因這家「廟東川代菱角酥」,在廟東叫賣半世紀,讓外酥裏嫩的菱角酥,是在地最具代表美食,造訪廟東夜市必吃。
「陌生人,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生活。在此享樂乃至善之事。」
這樣的古早味點心,如宜蘭金黃酥香的「嘟好燒」,或豐原廟東最有名的「菱角酥」,其實豐原不產菱角,會變成代表小吃肇因這家「廟東川代菱角酥」,在廟東叫賣半世紀,讓外酥裏嫩的菱角酥,是在地最具代表美食,造訪廟東夜市必吃。
離繁華一中街商圈不遠處的五權路巷弄,有間深夜招牌燈仍亮著的小吃攤,不張揚且安靜的融入夜幕,記得大學某次的夜衝跑山結束,和朋友覓食到這間深藏巷弄、內行人才懂的宵夜攤-「萬家黑白切」,從此愛上了這象徵那段自由與不羈歲月的味道,直至多年後的今日仍難以忘懷,有些小吃,是會記一輩子的。
第二市場有不少厲害小吃,但其中位於主要出入口、人潮最洶湧的「王家菜頭粿糯米腸」、「老賴茶棧」及「阿嬤a相思麵店」,是「第二市場三大門神美食」,這次介紹目前傳承兩代的老店「阿嬤a相思麵店」,被許多人讚譽,沒吃過那麼樸實古意、卻又那麼精彩的油蔥乾拌麵,而且還可以免費轉換成超香的麻醬麵,一麵兩吃沒有問題!
對老台中人及曾在台中求學的過客來說,「阿彰飯擔」是個熟悉的味道,約莫90年代開始販售飯包,紅麴超香的紅槽肉、油油亮亮的爌肉和軟嫩入味的排骨,是揮之不去的樸實美味,曾多次更換地點、開業又復業,最終落腳林森路,老時光、古早味與人情味,是Jun在台中念書時的難忘回憶。
說到生吐司名店,第一印象應該就是2020年正式引進台灣的「嵜本 高級生吐司專門店」,品牌形象塑造的高級感無庸置疑,其實這幾年台灣也孕育不少屬於自己的生吐司品牌,大安區的「昀。吐司」就是頗受歡迎的生吐司專賣店,無論是生吃或加工加料,都別有不同風味。
從前在士林念書,有次校外教學結束,老師帶我們幾個比較要好的同學去吃東西,那時就過個百齡橋到社子夜市這間「社子水餃」,雖然只是間不起眼的路邊攤,慢條斯理的店員現擀現包生水餃,大火滾水下鍋,幾分鐘後一大盤冒著熱煙、暖呼呼的胖嘟嘟水餃上桌,多汁、鮮嫩,皮帶勁兒,令人難以忘懷,吃了快20年,老味道就和社子島氛圍一樣,始終未變。
在台北,牛肉麵就如空氣飄散在街頭巷尾,是日常,也是鄉愁,帶點老派文青底子的國際觀光商圈-永康街,匯集不少牛肉麵名店,有的曾獲台北國際牛肉麵節金獎肯定,有的則號稱名廚量身打造,不吃可惜;然而無論多少光環,在這間牛肉麵店前都將黯然失色,它是永康街台灣特色美食的具象化,是國際觀光客造訪台北的踩點行程,多次獲米其林必比登肯定,以永康街之名營業一甲子,它就是-「永康牛肉麵」。
創始於中正紀念堂附近、杭州南路上的「杭州小籠湯包」,至今已超過40年歷史,最初是路邊攤起家,後來在老闆兄弟努力下名聲遠播,還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,這裡的小籠湯包,是認真的、老派的,人們總說這是平價版的「鼎泰豐」,我倒覺得這比喻太快了些,杭州小籠湯包不是誰的影子,它就是它自己。
我很喜歡貓空,這座離台北市區車程不到20分鐘的世外桃源,將這座城市與它製造的烏煙瘴氣拋在腦後,不是逃避,只是我們真的太需要一個能夠喘息的空間,聆聽蟲鳴鳥叫、細品文山包種,重新感受「生活」是怎麼回事。這幾次到貓空作客,發現一間看起來開沒多久的新咖「目覺北城」,View得天獨厚,可直接遠眺台北101,而且整體給人感覺和老牌的貓空咖啡空間有別,是比較年輕的風格,才知道原來是行動咖啡車轉型,2024年嶄新開幕的店。
文山政大有間老字號的雲南小吃「滇味廚房」,祖籍雲南的老闆姊弟經營已有數十個年頭,以正統的雲南美食過橋米線、大薄片、汽鍋雞、椒麻雞聞名,是不少政大學生、登山客喜愛的小吃店,也是我從小吃到大的美食,近年來重新整修過,用餐起來更舒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