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台南‧中西》小杜意麵-三代人宵夜首選 意麵滷菜樸實美味

對許多台南在地人來說,友愛市場附近開業60年的「小杜意麵」,是從小到大熟悉的老味道,很多人都是給自己父執輩帶來吃宵夜,有了小孩後又帶自己小孩來吃,一間吃三代,這種小麵店賣的東西不複雜,物美價廉、經濟實惠,一碗意麵、餛飩湯配幾樣小菜,就是人間美味。
「陌生人,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生活。在此享樂乃至善之事。」
對許多台南在地人來說,友愛市場附近開業60年的「小杜意麵」,是從小到大熟悉的老味道,很多人都是給自己父執輩帶來吃宵夜,有了小孩後又帶自己小孩來吃,一間吃三代,這種小麵店賣的東西不複雜,物美價廉、經濟實惠,一碗意麵、餛飩湯配幾樣小菜,就是人間美味。
而最能體現「水果王國」名號的,莫過於府城台南的獨特飲食文化「水果店」,沒有在台南水果店吃過水果,你無法想像原來水果也能有那麼多種吃法,外地人通常會跑國華街鼎鼎大名的「泰成水果店」,但對台南在地人來說,從1947年開業至今走過近80年,孔廟對面的「莉莉水果店」,才是台南最厲害水果店。
對美食有著不容妥協的態度,是台南人引以自豪的傲骨,就算是外縣市習以為常的一日三餐,在府城也有屬於自己的千姿百態,型塑獨特且令外縣市人嚮往的「台南STYLE」,一碗蔬果高湯沖煮而成的鮮嫩牛肉湯,似乎是來台南必吃的特色小吃,其實不只牛肉湯,台南羊肉湯也頗負盛名,老饕神秘客最愛「大菜市無名羊肉湯」,然而台南人從小吃到大的熟悉羊肉湯,則非「老曾羊肉」莫屬。
米糕是早期勞力密集工作者最愛的小吃,因為熱量高、飽足感夠,小小一碗就能給予滿滿活力,台南米糕還會淋上誘人肉燥,簡直引人犯罪,離海安路上「集品蝦仁飯」不遠處,於1961年開業的「下大道蘭米糕」,以一盅淋上香噴噴肉燥、魚鬆的Q彈米糕,將外國食評家吸引到遠離觀光區的小巷弄,品嘗極具府城小吃特色的米糕、肉燥油條,因而榮獲台南米其林必比登推介。
金黃酥脆魚塊配上甜膩羹湯,如今台南乃至全國皆有的美味小吃-𩵚魠魚羹,據說最早就是荷蘭人帶來的,在大航海時代的水手、船醫留下文獻紀錄,很類似於今天我們熟悉的𩵚魠魚羹,荷蘭水手稱其為「Dorado」,久而久之簡稱就變成了「𩵚魠」,也算是見證了那個時代,位於台南北區的老店「開元紅燒𩵚魠魚羹」經營三十餘年,是許多台南人熟悉的美味,也在近年榮獲米其林必比登推介。
在永樂市場‧國華街經典小吃中,以台南獨有美食-生炒鱔魚為主的「福昇小食鱔魚意麵」是相當有人氣的一家,除了鱔魚肉質新鮮Q彈、大火爆炒讓意麵吸飽湯汁勾芡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老闆娘炒鱔魚時,那宛如在快樂跳恰恰的魔性舞步,多年前在媒體上發酵後就是大家來國華街朝聖的美食景點。
其實和原本茹素的日本人,後來大啖牛肉壽喜燒原因類似,台灣人開始吃牛,最早在日治時期引入「吃牛肉是文明的象徵」,光復後台南善化是全台最具規模的牛隻屠宰場,近水樓台先得月,以滾燙高湯沖沸新鮮溫體牛肉的「牛肉湯」因此發明,若要說起台南牛肉湯老店,必定會提及「阿村牛肉湯」。
台南小吃山頭之一的小卷米粉濫觴,是在大菜市裡擺攤的葉國所創,早期葉國擺攤賣烏魚和眼鏡魚,但因為兩者皆有季節限制,為了一年四季生意,最終改選擇遠洋漁船捕獲的大量新鮮小卷,佐以台南少見的大箍米粉,發明出清甜爽口的「葉家小卷米粉」,自此之後,台南小吃就多了小卷米粉這項。
位於台南天公廟附近的「阿霞飯店」,由第一代吳錦霞創立於1940年,當年阿霞幫著老爸在天公廟埕擺攤賣粉腸、蟳丸等熟肉點心,因為真材實料手路又不錯,很快的在1959年有了自己的店面,以紅蟳米糕、生炒鱔魚、羹湯等古早味手路菜打響名號,不僅深獲好辦桌宴客的台南人喜愛,就連歷任總統從蔣經國到賴清德都是座上賓,可說一肩扛起正港老台菜的金字招牌。
誠如舒國治老師所說「我們是吃內臟的民族」,牛羊豬雞的內臟在華人巧手處理下,端出一道道營養好吃的下水、O雜(豬雜羊雜等),令外國人瞠目結舌,若你還不懂有好好處理過的內臟之美味,請來台南府城「阿明豬心冬粉」,以七十餘年功力端出一碗碗鮮嫩可口豬心冬粉,以及各式豬雜下水,顛覆害怕吃內臟的人三觀,畢竟我們本來,就是「吃內臟的民族」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