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基隆‧中正》義美石頭火鍋-港都40年在地石頭火鍋大人氣

以港都得天獨厚的生猛海鮮,以及基隆獨有鍋料蛋腸、吉古拉見長的「義美石頭火鍋」,是不少基隆人唯一認可石頭火鍋,在地經營40年名聲遠播,別無分店僅此一家,無論寒暑總是大排長龍,尤其冬季寒流來襲,門口人潮有如跨年,就連許多台北人都為了它直奔基隆。
「陌生人,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生活。在此享樂乃至善之事。」
以港都得天獨厚的生猛海鮮,以及基隆獨有鍋料蛋腸、吉古拉見長的「義美石頭火鍋」,是不少基隆人唯一認可石頭火鍋,在地經營40年名聲遠播,別無分店僅此一家,無論寒暑總是大排長龍,尤其冬季寒流來襲,門口人潮有如跨年,就連許多台北人都為了它直奔基隆。
很多基隆人離鄉背井到大城市工作,總吃不慣當地食物,有著獨特歷史與地位的北台灣港都,同樣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家鄉味,日本海軍帶來的咖哩沙茶、吉古拉,受美援影響誕生的營養三明治,還有大腸圈、甜不辣….基隆美食,很有辨識度。
魯排骨飯到處都有,基隆人卻獨鍾廟口第21攤的「魯排骨飯」,和全台好吃的滷排骨飯作法一樣,拍打去筋、醃漬過夜、先炸後滷,但就差在那鍋老滷,讓基隆人始終離不開他,三四十年來說到廟口滷排骨飯,僅此一家別無分號。
Jun從小在士林夜市邊長大,記得以前士林夜市風華正盛的時候,最愛去陽明戲院前小吃攤覓食,那時候可精彩了!有家章魚小丸子從小吃到大,旁邊是大名鼎鼎的阿宗麵線,再旁邊則是間令我回味無窮的「吳記螃蟹羹‧油飯」。
那時還是小朋友,不曉得這間小吃的來龍去脈,只覺得羹湯澆淋在油飯上好好吃!可惜長大後想回去回味時,發現它早就搬家了,傷心不已,想不到居然給我在一次偶然的基隆廟口找到了這間招牌寫著「原士林夜市分店」的「吳記螃蟹羹‧油飯」!
大多數人對廟口第一印象就是兩排高懸黃色燈籠,映照著滿滿人潮摩肩擦踵,百年奠安宮前,朝左右延伸數攤小吃各有特色,「天一香肉羹順」以簡單滷肉飯、肉羹屹立不搖數十年,不僅與廟口夜市發展息息相關,更是不少基隆人回憶。
直通港邊、細細長長的孝三路有基隆心臟之稱,鼎盛時期除了滿街負責進出口業務的報關行、委託行外,小吃如大腸圈、燒賣湯等也獨具基隆特色,其中開業50年、隱身巷弄的「天天鮮排骨飯」,半熟蛋液沿雞腿、排骨與蝦仁流淌,鑲上金的港都海陸特餐,銷魂了全台灣。
咖哩沙茶因重口味、開胃健脾,特別適合陰雨綿綿,又多粗重工作的基隆,推出後大受歡迎,在地人都知道要吃正宗咖哩沙茶,就要到「流浪頭」(流籠頭),從前橫越基隆港的纜車台語叫「流籠」,起點就叫「流浪頭」,這裡匯聚四大家咖哩沙茶熱炒,50年老店的「廣東汕頭牛肉店」就是其一。
或許是市場必然性,從早期風靡一時泡沫紅茶店,到現今精緻化手搖飲,雖然選項變多也更令人耳目一新,不免仍會懷念學生時代樸實的飲料店,三五好友下課相聚或與心上人偷偷約會,想對回不去的從前按下倒帶鍵,請來基隆孝三路二樓,基隆學生從小喝到大的「廖媽媽珍珠奶茶專賣鋪」。
基隆有兩家有名的原汁豬腳:林家與紀家,都是多年老店,也各有死忠客戶,2021年林家豬腳熄火收攤、不再復出,老主顧哀鴻遍野,從此夜市裡的紀家原汁豬腳,就是基隆最代表的美食之一,濃白醇厚、慢熬細燉到骨肉分離的原汁豬腳湯,就連已過世知名老饕、寒舍集團董事長辜成允都是座上賓。
港都基隆是有名的「營養三明治」發源地,營養三明治緣起就與麵食推廣這段歷史息息相關,政府為了推廣麵食,不斷貶低米食、吹捧麵食的營養價值,以麵粉製作而成、加了大量沙拉、滷蛋、番茄、火腿的這種小吃,就成了「延年益壽、營養健康」的代表美食,「天盛鋪」營養三明治就是開山祖師。
「世盛一口吃香腸」,或直稱基隆廟口香腸,全廟口僅此一家別為分號,短短小小、一口剛好的香腸堆在碳烤架上翻滾,炭香浸透每顆多汁焦脆小香腸,長長排隊人龍,假日甚至排到外面路口,一次都是3盒5盒在買,以其知名度與歷史,說是廟口代表小吃一點也不為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