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基隆‧仁愛》李仔串糖葫蘆-不死甜不黏牙的糖葫蘆在這!薄脆酸甜基隆廟口隱藏小食

從北國到南島,台灣糖葫蘆自有風味,基隆廟口夜市不少燒著糖水的糖葫蘆攤,其中我最推薦「李仔串糖葫蘆」,一簍簍瑩透如五彩寶石的草莓、蕃茄、葡萄等,亮閃閃糖衣在燈光下折射出金紅色光澤,薄薄一層裹住恰到好處的甜與酸,就連怕甜的我也吃得津津有味。

《基隆‧中山》協和冰棒-發電千萬瓩斜槓賣冰棒 電廠枝仔冰走過半世紀

你可能會想,發電廠和冰棒的邏輯在哪呢?早期發電機組運轉時,會需要大量冰塊冷卻降溫,發電廠多備有自己的冷凍設備,有員工腦筋一轉:既然有現成機器,不用白不用乾脆請福委會開發成冰棒,一來作為員工福利,二來回饋里民社區,這件事因此順理成章,基隆「台電協和發電廠」的「協和冰棒」應運而生。

《基隆‧仁愛》孝三大腸圈-不是米腸喔!可單打獨鬥的基隆主角級小吃

一般人聽到「大腸圈」,腦中浮現的可能是糯米腸,但在基隆,這道小吃可是有講究的,它不是單純的米腸,而是在大腸頭裡塞滿油蔥、蝦米的糯米飯,蒸熟之後再切片,上桌時像一圈一圈的手環,油亮卻不膩,慢慢咀嚼著港都的厚度,在基隆說起大腸圈,最有名氣者非「孝三大腸圈」莫屬,人潮和廟口小吃相比一點不輸。

《基隆‧仁愛》魯排骨飯(第21攤)-廟口唯一滷排骨飯 先炸後滷古早味

很多基隆人離鄉背井到大城市工作,總吃不慣當地食物,有著獨特歷史與地位的北台灣港都,同樣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家鄉味,日本海軍帶來的咖哩沙茶、吉古拉,受美援影響誕生的營養三明治,還有大腸圈、甜不辣….基隆美食,很有辨識度。
魯排骨飯到處都有,基隆人卻獨鍾廟口第21攤的「魯排骨飯」,和全台好吃的滷排骨飯作法一樣,拍打去筋、醃漬過夜、先炸後滷,但就差在那鍋老滷,讓基隆人始終離不開他,三四十年來說到廟口滷排骨飯,僅此一家別無分號。

《基隆‧仁愛》吳記螃蟹羹‧油飯(第5號攤)-30年螃蟹羹創始店 羹湯澆油飯絕配!

Jun從小在士林夜市邊長大,記得以前士林夜市風華正盛的時候,最愛去陽明戲院前小吃攤覓食,那時候可精彩了!有家章魚小丸子從小吃到大,旁邊是大名鼎鼎的阿宗麵線,再旁邊則是間令我回味無窮的「吳記螃蟹羹‧油飯」。
那時還是小朋友,不曉得這間小吃的來龍去脈,只覺得羹湯澆淋在油飯上好好吃!可惜長大後想回去回味時,發現它早就搬家了,傷心不已,想不到居然給我在一次偶然的基隆廟口找到了這間招牌寫著「原士林夜市分店」的「吳記螃蟹羹‧油飯」!

【基隆仁愛】天天鮮排骨飯(附菜單)鑲金港都海陸特餐 銷魂了全台灣

直通港邊、細細長長的孝三路有基隆心臟之稱,鼎盛時期除了滿街負責進出口業務的報關行、委託行外,小吃如大腸圈、燒賣湯等也獨具基隆特色,其中開業50年、隱身巷弄的「天天鮮排骨飯」,半熟蛋液沿雞腿、排骨與蝦仁流淌,鑲上金的港都海陸特餐,銷魂了全台灣。

主機服務:金城事務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