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基隆‧仁愛》李仔串糖葫蘆-不死甜不黏牙的糖葫蘆在這!薄脆酸甜基隆廟口隱藏小食

從北國到南島,台灣糖葫蘆自有風味,基隆廟口夜市不少燒著糖水的糖葫蘆攤,其中我最推薦「李仔串糖葫蘆」,一簍簍瑩透如五彩寶石的草莓、蕃茄、葡萄等,亮閃閃糖衣在燈光下折射出金紅色光澤,薄薄一層裹住恰到好處的甜與酸,就連怕甜的我也吃得津津有味。
「陌生人,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生活。在此享樂乃至善之事。」
從北國到南島,台灣糖葫蘆自有風味,基隆廟口夜市不少燒著糖水的糖葫蘆攤,其中我最推薦「李仔串糖葫蘆」,一簍簍瑩透如五彩寶石的草莓、蕃茄、葡萄等,亮閃閃糖衣在燈光下折射出金紅色光澤,薄薄一層裹住恰到好處的甜與酸,就連怕甜的我也吃得津津有味。
位於基隆港西岸碼頭,海軍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對面的「西八碼頭炸雞」,是間看似不起眼,內行人推爆的炸雞店,下午三點開店,時不時門口停滿專程而來的車輛,就為了皮酥、肉嫩、汁多的美味炸雞,就算放眼整個基隆,也是值得推薦的美食扛霸子之一。
你可能會想,發電廠和冰棒的邏輯在哪呢?早期發電機組運轉時,會需要大量冰塊冷卻降溫,發電廠多備有自己的冷凍設備,有員工腦筋一轉:既然有現成機器,不用白不用乾脆請福委會開發成冰棒,一來作為員工福利,二來回饋里民社區,這件事因此順理成章,基隆「台電協和發電廠」的「協和冰棒」應運而生。
一般人聽到「大腸圈」,腦中浮現的可能是糯米腸,但在基隆,這道小吃可是有講究的,它不是單純的米腸,而是在大腸頭裡塞滿油蔥、蝦米的糯米飯,蒸熟之後再切片,上桌時像一圈一圈的手環,油亮卻不膩,慢慢咀嚼著港都的厚度,在基隆說起大腸圈,最有名氣者非「孝三大腸圈」莫屬,人潮和廟口小吃相比一點不輸。
座標港都基隆,不是橄欖油,只有一勺熱滾滾的豬油油蔥,澆在白麵上香氣立刻竄上鼻腔,再來顆半熟蛋,和橄欖油蒜辣義大利麵一樣樸實、一樣美味,「三角窗麵擔」是他的名字,基隆在地一甲子的美味樸實,排在長長人龍後毋須多言,「來一組」乾麵餛飩湯就對。
以港都得天獨厚的生猛海鮮,以及基隆獨有鍋料蛋腸、吉古拉見長的「義美石頭火鍋」,是不少基隆人唯一認可石頭火鍋,在地經營40年名聲遠播,別無分店僅此一家,無論寒暑總是大排長龍,尤其冬季寒流來襲,門口人潮有如跨年,就連許多台北人都為了它直奔基隆。
很多基隆人離鄉背井到大城市工作,總吃不慣當地食物,有著獨特歷史與地位的北台灣港都,同樣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家鄉味,日本海軍帶來的咖哩沙茶、吉古拉,受美援影響誕生的營養三明治,還有大腸圈、甜不辣….基隆美食,很有辨識度。
魯排骨飯到處都有,基隆人卻獨鍾廟口第21攤的「魯排骨飯」,和全台好吃的滷排骨飯作法一樣,拍打去筋、醃漬過夜、先炸後滷,但就差在那鍋老滷,讓基隆人始終離不開他,三四十年來說到廟口滷排骨飯,僅此一家別無分號。
Jun從小在士林夜市邊長大,記得以前士林夜市風華正盛的時候,最愛去陽明戲院前小吃攤覓食,那時候可精彩了!有家章魚小丸子從小吃到大,旁邊是大名鼎鼎的阿宗麵線,再旁邊則是間令我回味無窮的「吳記螃蟹羹‧油飯」。
那時還是小朋友,不曉得這間小吃的來龍去脈,只覺得羹湯澆淋在油飯上好好吃!可惜長大後想回去回味時,發現它早就搬家了,傷心不已,想不到居然給我在一次偶然的基隆廟口找到了這間招牌寫著「原士林夜市分店」的「吳記螃蟹羹‧油飯」!
大多數人對廟口第一印象就是兩排高懸黃色燈籠,映照著滿滿人潮摩肩擦踵,百年奠安宮前,朝左右延伸數攤小吃各有特色,「天一香肉羹順」以簡單滷肉飯、肉羹屹立不搖數十年,不僅與廟口夜市發展息息相關,更是不少基隆人回憶。
直通港邊、細細長長的孝三路有基隆心臟之稱,鼎盛時期除了滿街負責進出口業務的報關行、委託行外,小吃如大腸圈、燒賣湯等也獨具基隆特色,其中開業50年、隱身巷弄的「天天鮮排骨飯」,半熟蛋液沿雞腿、排骨與蝦仁流淌,鑲上金的港都海陸特餐,銷魂了全台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