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台北‧大安》杭州小籠湯包-人生總有顆燙口小籠湯包撫慰你心 米其林推薦老店

創始於中正紀念堂附近、杭州南路上的「杭州小籠湯包」,至今已超過40年歷史,最初是路邊攤起家,後來在老闆兄弟努力下名聲遠播,還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,這裡的小籠湯包,是認真的、老派的,人們總說這是平價版的「鼎泰豐」,我倒覺得這比喻太快了些,杭州小籠湯包不是誰的影子,它就是它自己。
「陌生人,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生活。在此享樂乃至善之事。」
創始於中正紀念堂附近、杭州南路上的「杭州小籠湯包」,至今已超過40年歷史,最初是路邊攤起家,後來在老闆兄弟努力下名聲遠播,還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,這裡的小籠湯包,是認真的、老派的,人們總說這是平價版的「鼎泰豐」,我倒覺得這比喻太快了些,杭州小籠湯包不是誰的影子,它就是它自己。
文山政大有間老字號的雲南小吃「滇味廚房」,祖籍雲南的老闆姊弟經營已有數十個年頭,以正統的雲南美食過橋米線、大薄片、汽鍋雞、椒麻雞聞名,是不少政大學生、登山客喜愛的小吃店,也是我從小吃到大的美食,近年來重新整修過,用餐起來更舒適。
招牌黃金18摺小籠包、排骨蛋炒飯、紅油炒手、牛肉麵,不貪多、不求奇,恰如其分的穩定表現,以及連日本人都來取經的專業服務,讓「鼎泰豐」不單是一間餐廳,更是一種境界。每個人在「鼎泰豐」都有屬於自己的吃食回憶與喜好的美食,我也不例外,因此縱使「鼎泰豐」已經被無數美食評論家、部落客、KOL介紹到爛了,還是想分享我在這間全台最有名小吃店的體驗,與喜歡的隱藏吃法。
當年我怎麼也想不到,永康街上一整棟4層樓、紅色招牌氣勢磅礡的「高記」,居然會在2020年被都更掉,逼去新生路口有如市場攤販營業,看了真是鼻酸,還好2024年「高記」信義小館又開回永康街口,雖然小小一間,但寬敞門面、大紅色系,以及最招牌的鐵鍋生煎包,這才是「高記」。
時間會撫平傷痛,也會帶來重新出發的機會,即便慘受祝融之災,但老餐廳並沒有隨著火焰焚毀而消失,2024年底,歷經了3年的整建與重修,「唐宮蒙古烤肉酸菜白肉餐廳」在灰燼中重生,睽違多時再次立於世人面前,不僅煥然一新,生意還遠比過往更加紅火。
部分台灣人會因為中國流行逆輸出而感到焦慮,擔心台灣被文化統戰,但有些頭腦動得快的商人看準這波商機,加碼投資這些風口浪尖的網紅美食,經營多家餐酒館、酒吧的「放感情集團」,在新興崛起的中山南西商圈,開設以柳州螺螄粉為主的「螺螄福Rose food」,吸引不少愛嚐鮮的年輕族群。
2015年中國連鎖餐飲品牌「太二酸菜魚」的成功,將這道源自重慶江津的館子菜發揚光大,2019年三個熱愛麻辣的年輕人多次赴中國考察,循此先例在台中創立「刁民酸菜魚」,酸香爽辣正對台灣人口味,尤其台中餐飲獨有「大器裝潢」、「比臉盆大」闊氣擺盤,加上「化繁為簡」的精闢菜單,更是直接爆紅成為眾多餐廳爭相模仿的熱門品牌。
再怎麼樣鮮辣的菜餚,過了條黑水溝仍舊稀釋不少,川菜在台灣是很有魅力的菜系,大宴小酌總少不了川菜身影,如我們熟知的紅油炒手、麻婆豆腐、宮保雞丁等,但要說正統豐富的川菜,果然還是得來「皇城老媽四川家庭料理」,除了選擇多樣、口味道地,更能一嚐紅遍大江南北的「蒼蠅頭」創始手藝!
位於條通巷子的「爆汁老上海生煎」,是老闆陳禹聰遠赴上海拜師學藝的正統上海生煎,與我們常吃煎包不同,上海生煎包皮薄底脆、汁濃飽滿,份量精緻小巧,在台灣相對少見,老闆加入自己的創意,研發出吸睛度爆表的七彩煎包,瞬間成網紅打卡名店。
四年後老師傅可能倦了,「春申食府」易主交給知名電視製作人-楊佩佩經營,接手沒兩年就碰上史無前例的疫情,好在老餐廳功力深厚,不僅捱過了對餐飲業來說最艱辛的兩年,還徹底整頓改頭換面,開了子品牌「CHUN SHEN泰殿」餐酒館,過往我們只在店門外探頭探腦兒,這次總算能踏入,感受那令達官貴冑欲罷不能的尊榮體驗。